來源:聯合新聞網

  有機農業的觀念及作為於一九七○年代逐漸在歐美成形;雖然有機農業早有相關人士倡導,但啟動有機農業推行的關鍵,筆者以為是美國女生態作家瑞秋卡森於一九六二年所著「寂靜的春天」所帶動的國際震撼,書中介紹濫用農藥對生態所造成的浩劫,自然生態平衡協調的重要性,並推介採用功效持久的生物防治法取代農藥以防治病蟲害。
  現今有機農業每年的生產及需求以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速率在國際間成長,有機農業已在國際間形成共識,有機農業的發展程度似乎也可以當作一個國家或地區進步程度及經濟發展的指標。

  台灣的有機農業雖然發展緩慢,但已逐漸受到民眾歡迎,若不是因為現今國內經濟不景氣,有機農產品的銷售成績一定亮麗。

  今不知何故農委會居然認為在台灣無法發展有機農業,因而擬允許有機農產品上可殘留百分之五最低允許的殘留量,但據揣測應係有機農戶於生產時,面臨到無法抑制之病蟲害及雜草之故。若果真如此,則應檢討有機農園的經營方式,是否真正符合了有機農業的根本原則,即生物多樣性的均衡發展,或仍是原先的經營管理模式,而只是不採用農藥及化學肥料而已?兩者之間的差異甚鉅!

  另外,有機農戶是否懂得製作理想的堆肥,及維持土壤中適合含量的有機質及腐植質?政府有無推薦及發展有效的生物防治製劑?均是發展有機農業根本。

  有機農業應該不是遙不可及的願景,應該是政府有無推動及鼓勵的決心問題,但政府為不願落在國際潮流之後,也不應該更換有機農業的不使用化學肥料、農藥、人類排泄物、汙泥、放射線處理及基因轉殖生物之基本範疇,否則不妨另立名義,如低毒農業以符實情;但不知有多少國人敢嘗試可能會累積在身體內之低濃度農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et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