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廣新聞網/張文祿報導

  茶農,原本是台灣農村收入較高的一群,也是富裕台灣的寫照之一,不過,曾幾何時,茶農居然要走上街頭,向中央陳情。到底台灣茶農面臨哪些問題?他們的生計受到何種威脅?一起聽聽茶農的心聲。
  這是四十六歲茶農李文忠,他在名間鄉經營一甲地,過去,他一年收成四次,每年扣掉成本,還有大約三十萬元的利潤,不過,從九十二年開始,他每年不僅沒有利潤,甚至還要倒賠十萬到二十萬元。

  四十五歲的陳聰鑑,在名間鄉有兩甲兩分地茶園,他說,一分地大約要一萬四千元的生產成本,過去,收成的茶葉可以賣到兩萬多元,還有利潤可言,現在收成之後,茶葉價格只能賣到五六千元,每分地還要到賠六、七千元。

  陳聰鑑說,會造成這樣的現象,最主要就是茶葉進口太容易,茶葉根本不必走私,而是大方叩關,以低價茶,例如紅茶的名義進口,卻夾雜烏龍茶,進到台灣之後,跟台灣生產的茶業混合,再以台灣茶名義賣出,如此低價進口,高價賣出,自然獲利高。

  農民的說法,把關的政府單位未必接受,不過,農民聲稱,不相信,可以到市面上去買越南茶、大陸茶,一定買不到。李文忠說,台灣茶農用心經營,尤其球型發酵技術所生產的烏龍茶,品質高超,受到肯定,加上農藥使用必須登記,也要接受檢驗,出口時,更要進口國的層層檢驗,以高品質營造台灣的形象,農民可以說相當用心。可是,這些很可能會因為進口低價茶葉衝擊,而漸漸沒落。

  陳聰鑑說,很多混充的茶葉,以台灣茶出口,只要被檢驗出有農藥殘留,人家說的一定是台灣茶,不會說是越南或大陸茶。南投縣議員游宏達說,希望政府為農民把關,讓茶農有一線生機。陳聰鑑種茶二十多年,臉上留著歲月的痕跡,他說,未來還不只這樣,有些茶農已經到大陸種茶,將技術移轉到對岸,屆時,品質提高,又能以低價搶攻市場,兩三年後,台灣的茶農還要面臨更大的威脅。李文忠感嘆,老一輩的茶農已經看出趨勢,逐漸退出種茶的行列,現在他也只能悶著頭做,但是心中已經有底,「怎麼做怎麼虧」。

  台灣茶,高品質,也是大陸客最喜歡採購的農產品之一,不過,在利益驅使下,盤商另有打算,茶農的生計也在市場殘酷的競爭下,受到無情地威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et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