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源:截取部分文章自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羅惠文

  從種茶、採茶、到製茶都是「好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每個環節細目都是經驗累積,被稱之為天、地、人三道的「人」代表管理茶園與製茶過程,當中則蘊含著深厚的技術與經驗功夫在裡頭。
  人工採茶,茶菁品質較好,但天氣也很重要,雨天、吹南風的日子都不適合,清晨太早露水重,太晚沒有太陽也不能採,因為氣候會影響成茶的甘甜度,茶農表示:最好的採收時間是在早上9:00以及下午2:00~3:00,採回的茶菁馬上進入第一道製茶過程"日光萎凋"運用太陽光與自然風讓茶葉的葉脈柔軟。
  
  而茶葉基本上又可分為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一般採下的新鮮茶葉稱之為「茶菁」,或「茶菜」而在嘉義梅山茶區的茶種多為金萱與清心烏龍,屬於半發酵茶,所以在茶菁採回後須經日光與室內萎凋放置一些時間待其發酵。

  製茶除了首要的"日光委凋"或"室內委凋"的過程之外、接著茶葉的發酵、攪拌、炒菁、揉捻、乾燥等幾個大步驟,都是製茶必經的重要過程。而在大阿里山瑞里山區來說,摘採回來的茶菁經過室外委凋10~14小時時間,經過"曬菁",時間長短則是視當時的溫度而定,主要目的是將茶葉風乾、待其葉脈柔軟。

  接著進入室內葦凋,溫度通常設在20~24度、濕度設為70~80度左右,室內委凋通常時間比較長,視當時氣溫做時間長短的調整,在室內委凋期間散會發出淡淡茶香氣息,除了時間及溫度的掌控之外,要融入經驗的觀察,室內委凋最主要是要讓茶葉走水,將其苦澀、臭菁味自然去除、留下甘甜的味道,而在走水時則要讓葉片張開、避免葉脈阻塞,才不會會影響到走水的順暢度。

  室內委凋時必須每隔兩小時翻動一次,總共四次約八個小時,第一、二次翻動時是要輕手、均勻來讓茶葉順暢走水,第三次翻動則是要讓茶葉增厚,待第四次後就要做攪拌的動作,觀察走水的狀況,至茶葉末端毛細孔張開時,也代表可以做停水的動作,把好的甘甜味就此鎖住。

  待其攪拌接著則是炒菁殺菁的部份,最主要的目的是制止茶葉本身繼續發酵,經機器揉捻一至二分使其出水均勻,還須經過32~42次的重複揉捻,主要目的是要它定型、耐泡、喉韻好,在揉捻之後進行乾燥的過程,到機器半乾,與當時氣溫有著相關聯,茶枝則不能太乾,最後就進行烘乾的步驟。

  茶葉從採收到製茶完成要兩天一夜,製茶過程當中每個步驟環節都會影響茶葉的品質、及茶湯的甘甜度與喉韻,除了時間、天氣、溫度的掌控之外,茶農與製茶師傅需連夜依序精確的完成每一道製茶流程,時間非常的緊湊與辛苦,製茶師傅的經驗與功夫是「好茶」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et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