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源:文匯報

  面對連環「有毒食物」殺人事件,香港市民開始關注食品安全、健康及環境等問題,為有機市場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氣氛。數據顯示,全球有機市場的營業額由2000年起,每年皆有雙位數字的增長,顯然香港的有機市場正朝著這全球趨勢前進。可是,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卻潛在多多少少的隱憂。皆因人人都聲稱自己出售的是「有機食品」,弄得消費者花多眼亂,難辨真偽。面對這個信心危機,有機食品能否再次轉危為「機」呢?
認清標籤 確保有機

  本港唯一一間獲得蔬菜統營處農業發展基金贊助的有機認證機構「香港有機資源中心」,去年從市面上24間售賣有機食品的店舖中,抽驗了2,000個聲稱含有有機食品的樣本,發現獲認證的有機蔬菜及五穀,分別是74%及62%,比上年增長了33%及19%,但部分產品的包裝上雖有認證機構名字,提供的認證資料卻不足,出現混亂,可見現有制度存在漏洞。

  與其說制度存在漏洞,倒不如說沒有法例規管。由於香港仍未有有機法例,沒有獲得認證也能稱作「有機產品」出售,所以在有關法例仍未訂立時,消費者不能單看包裝,惟有在選購相關產品時多加留意。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主任黃煥忠教授指出,最簡單的分辨方法,是留意產品包裝是否擁有認證公司的標誌。作為本港唯一一間以第三者認證身份,檢測本地生產有機食品的非牟利機構,黃煥忠承諾將致力提高本地農民、消費者及市民大眾對有機作物及產品認證的認識,並努力推動可持續發展有機農業,藉此確保香港市民享受到安全和優質的食物。

  他亦坦言,礙於資源、制度等問題,現時只可靠市民舉報和突擊檢查來確保有機食品的質素。他提醒消費者盡量購買原裝產品,因為有商人會先向外國供應商購買大批貨品,然後在香港拆細分包再銷售,但不法商人可能會把無機貨品混雜當中,然後當作有機產品銷售。消費者要留意這類加工過程有沒有受監管和獲得相關認證。

  除了看認證和包裝外,他還建議消費者盡量與生產商直接接觸,甚至參觀農場,了解蔬菜的種植過程和農場運作,這樣便可安心地購買和食用有關產品。另外消費者也可留意農場規模與生產量是否成正比,例如某農場每月最多只能出產100斤菜,如果發現該農場在銷售點中的農品源源不絕,可能需要留意貨源問題了。

有機材料非有機產品

  常說留意標籤,但環保組織「綠田園基金」早前便在市面上抽查10款來自各地的有機豆腐,當中的標籤上都包含「沒有使用基改大豆」、「非基因改造」等字句,但負責調查的總幹事劉婉儀提醒市民,用「有機材料」不等於「有機產品」,因為在處理過程中可能添加了一些不符標準的成分。

  她促請政府盡快為有機立法、制訂清晰的標籤規範,消費者亦應養成閱讀標籤的習慣,不明白便多向有機認證機構查證有關標籤。她這番言論再次令一眾消費者一頭霧水,換言之,在購買產品之前,我們除了要問「它們是否真的有機?」,還要問「這些產品有幾有機?」
 
  相信大家都見過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簽發的認證標誌,同樣的圖案卻有三種顏色,分別是綠色、啡色和橙色。原來這三種顏色代表了有機成分的多少:「綠色」代表有機農產品或含有不少於95%有機材料的加工產品;「啡色」代表著轉型期內生產的農產品,這不可算是有機食品,只是對轉型產品的品質肯定;「橙色」則代表含有不少於70%,但不多於95%有機材料的加工產品。

多方合作 互惠互利

  在有毒食品、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的種種威脅下,人類開始反璞歸真,回歸自然,紛紛投向有機產品,可惜礙於缺乏認知和機制監管的情況下,給唯利是圖的不法商人有機可乘,以「有機」旗號欺騙顧客。要打破這個困局,必須得到政府積極立法、業界誠實交易、消費者多看多問,三方互相合作,為有機產品開創一條公平、公正、公開的發展道路。 

歡迎至璨園官方網站購買茶葉相關茶品 → http://www.finetea.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ete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